少食多餐,食贵有节
少食多餐,食贵有节“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意思就是说不要等饿的特别厉害了再想到吃饭,平时吃饭不要太饱;也不要等到渴的特别厉害时候再喝水,平时喝水也不要一次性太多太饱。
《抱朴子》中的“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科学的,提倡少食多餐,并指出饮食的真谛关键在于“少食以安脾”,认为饮食以少为有益,如此则“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多食反而导致脾胃受伤。反之,多食少餐会引起脂肪代谢的变化,加速体内脂肪的形成,使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少食多餐能均衡摄入能量。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
如果结合适量运动,对身体更有好处。研究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从而造成肥胖,心脑血管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等。
多餐不是没有限度的,超过4顿就没有必要,那就和吃零食差不多了。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这才是科学进食之道。吃饭八成饱,安然活到老。
《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管子》亦说:“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相反,若不重视饮食有节,想怎么吃怎么吃,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具体说,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一是饮食要适量。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就会产生许多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其实,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如《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东谷赘言》中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吃的过少同样也有损健康。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
二是饮食应定时。“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这是正确的。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常会没有饥饿感,勉强塞些食品,也不觉有何滋味,而且难以消化。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人体白天阳气旺盛,活动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暮阳衰阴盛,即将就寝,以少食为宜。这就应了“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的名训。清代马齐在《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
我们强调“按时进食”,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进食”,这也是吃的辩证法呢。即想吃时就吃一点,不想多吃就少吃一点。像加夜班的人,在第二天早餐时往往不想吃东西,希望赶快睡上一个好觉;心情不好的人,吃饭时往往没有食欲;午睡过久的人,常常在晚餐时间不想吃东西;正全神贯注、忙于工作或比赛的人,自然不想停下来吃东西。对于他们来说,等有了食欲时再吃会更好一点。对于这一点,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早就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意思是,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会使胃部胀满,若不饿时而勉强进食,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以上说明,“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但它不是绝对的“随心所欲”,也不是毫无规律地随意进食,而是于外适应变化的环境,于内适应变化的需要,使饮食活动更符合内在规律。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