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开云电子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 找开云电子平台 找医院

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发布时间:2018-05-08 60797次浏览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孙思邈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养生格言。我们是不是可以引申为“生命也在于劳动”呢?因为正是有了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才学会了直立行走,由猿变成了人,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明天优质健康的生活。

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是勤于劳作的实践者。有人对我国新疆地区部分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发现73%的寿星都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阿克苏地区的10位百岁老人,其中8人是体力劳动者。而广西巴马地区9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全是体力劳动者。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曾有一位农民寿星---冉大姑,直到晚年仍精神矍铄,满面春风,能吃能睡。她104岁时不仅下田参加劳动,且养了3头大肥猪,105岁那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人们问她高寿而健康有何秘诀,她风趣地回答说:“秘方是天天劳动,补药是阳光和风雨。不信,你们试试看。”她一生从不吃药,最后无疾而终,享年109岁。日本对一些百岁以上老人的调查也发现,有1/2在75岁时,1/3在80~84岁时,仍没有中断体力劳动,至于脑力劳动者中的寿星,也几乎无不热爱劳动或喜好运动,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动与静应当保持相对的平衡。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四体常勤,则五脏气血旺盛,肌肉丰满坚实,关节运动灵活,百脉通畅,故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加强和活跃了生命功能。运动和劳动是人的生理的正常需要,也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合理的运动对于促进人体内部的气血之运转无疑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也符合于生命学原理。适度合理的休息,可使机体与大脑得以休整,保持充沛体力和旺盛的精力。

古代名医华佗曾说过:“人体常欲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是否还记得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司马懿从蜀使那里打听到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亲、吃饭很少等一系列有关生活起居的情况后,断言这位丞相活不长了,结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诸葛亮便与世长辞,卒年才54岁。司马懿就是根据诸葛亮长期不注意起居调摄,费神太过,营养不足,势必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作出的正确预言。

有人作过研究:每晚睡眠超过十小时的成人,其死亡率比每晚睡七、八小时的人高80%,且多数是心脑血管病突发。这可能是因睡眠时间过长,血液得不到充分远行,导致血栓形成的缘故。

还有人做过有一个有趣的实验:给疲劳和未疲劳的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未疲劳的猴子却安然无恙。这表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印证了祖国医学关于“劳倦致病”的理论。

因此我们要“小劳”但切勿“过劳”。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轻则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精神疲惫,肌肉消瘦;重则筋骨、肌肉劳伤,引起腰痛、关节疼痛等。《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因此任何体力劳动都不可太久,要量力而行,应“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过久则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会对形体造成损伤。特别是饥饱劳作,强力劳作,更是伤人致病的重要因素。

过劳,不但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提倡科学用脑,就是要求人们在勤于用脑的同时,还要善于用脑,注重对脑的保养,防止疲劳作业。当用脑时间过长,感到精神疲惫时,要适当休息,或通过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方式来调节身心,恢复精力。现代医学认为,当脑力劳动过分紧张或持续过久后,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有关的部分就从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能力降低。此时若没有及时休息调整,强制性地继续工作下去,就要引起过度疲劳。长期的过劳使神经细胞的负荷超过了生理功能的界限,兴奋与抑制过程就失去平衡,产生神经衰弱等病变。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式的改变,人们的体力劳动日趋减少,强度也大大降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正由一句笑谈变得越来越普遍。那么是不是养尊处优就可以长命百岁?是不是贪逸不劳反而可以安享天年?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我国古代的皇帝就应该真的是万岁万岁万万岁,怎么会有300多位平均寿命还不足40岁呢?

可见,过劳易伤人,过度安逸同样可以致病。贪逸无度,不进行适当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不参加体育锻炼,易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精神不振,体质衰退,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降低,免疫力下降,引起种种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的发生。人们把一些体态肥胖、四肢疲软,易患糖尿病、冠心病等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的人,称为“现代闲逸病”患者。消除这种富贵病的方法就是“勤”,不可忽视劳动的健身作用,要勤于参加各种生产劳动或体育锻炼,以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

相关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