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爱“说谎”
可能是那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使得很多家长对幼儿嘴里冒出的‘谎言’非常担心,会将其与社会道德联系在一起。幼儿说出的那些荒诞的‘谎言’往往很容易被家长察觉,家长们也勤于纠正孩子们的‘错误想法’。我想这里提到的‘谎言’之所以加注引号,是因为此时的谎言与成人们理解的谎言不同。
3~6岁左右的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能让他们真的区分开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幼儿喜欢看动画片,这恰恰是说明动画片中的想象内容与幼儿的心智发展水平契合。成人们有时为了震慑孩子编织的‘谎言’也会让孩子们信以为真,比如早年间听到老辈人常说的:你如果不听话,就让大老虎叼走了!这些情况,都成为幼儿对想象和现实尚无法区分的佐证。
然而,如果家长过于严苛的对孩子强调事实或现实,某种意义上是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然而,这一切往往是在家长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的,等发现自己的孩子缺乏想象力时,又要花钱报班,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当然,此刻一定有家长提出质疑,难道说就让孩子这样一直做下去?回答这个质疑,首先需要说明以上的内容都是幼儿生理发展水平带来的标准性现象,换句话说如果你家的宝宝3岁左右时,你发现他开始有了一些怪异的想法,那么需要恭喜你。这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正以一个良性的健康的方向稳步前进。
帮助孩子区分想象和现实,还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的想象力,确实需要在对孩子的‘说谎’现象进行更多的解释。
幼儿“说谎”大致分为两种:
无意识“说谎”:此时幼儿完全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真的还是假的。把一些错觉或想象当成现实说出来。随着他们在幼儿园的人际交往机会的增加,交流机会的频繁,使得幼儿有了更多的获得外界信息的机会,这个阶段也是他们的想象力无限丰富的时候,甚至他们就陷在自己多姿多彩的想象出来的世界里。与此同时,他们相互之间也开始出现了类似成人间的竞争、合作等人际间现象。
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夸大自己的想象也是常常发生的,比如我们可以在幼儿间对话中听到类似的内容:“我们家有只特别特别大的猫猫,你家有吗?”“哪算什么呀,我妈妈说明天给我买一只大狮子!”“啊?大狮子?是那种能吃人的大狮子吗?”“当然了!等我有了大狮子,看谁还敢欺负我。呵呵”这些对话,在大人眼里,简直就是胡言乱语。但是孩子们都是非常严肃的进行这种对话,没有‘笑场’的。
有意识“说谎”:这类‘谎言’的出现,往往都与孩子的社会化水平有关,这类谎言往往带着更多的目的性。越来越接近成年人说的那种谎言,有些学者将其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孩子都喜欢听到家长的肯定和赞美,有时候为此他们也会编一些谎言满足自己这方面的需要。
比如,宝宝摔了一跤,膝盖破了。妈妈看到后非常紧张马上问宝宝:“摔疼没有?”宝宝能够感受到妈妈的紧张,为了安慰妈妈,宝宝会说:“妈妈,我不疼,你别担心。”父母听到孩子这样的话,都会感到安慰,有些家长为此很感动会在与其他成人表达宝宝这种体贴父母的行为,宝宝从中得到了肯定,今后会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成人眼中的‘坚强’。因此,成人的世界将这种话语赋予“善意的谎言”表示肯定。
另外一种情况常常是为了避免惩罚,出于自我保护说出的谎言。与之前的那种相比,这类谎言几乎是不能被社会道德或家长们所接受的。5岁的哥哥和3岁的妹妹在家玩耍时不慎打碎了爷爷的花瓶,这是家长严厉的询问:“谁干的!”两个孩子都不出声,在家长大发雷霆之前,哥哥挺身而出说:“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类似的情景,相信家长们自己都曾经历过。接下来,多数情况是一顿‘暴风骤雨’般的训斥,甚至是皮肉之苦。理由,常常被家长这样解释:“花瓶打碎无所谓!今天打你,打的是你说了谎!小时候说谎不管,长大后就不得了了!”
但是,我很想说如果在哥哥说谎之前,家长可以不用那么严厉,是否可以‘叫停’孩子这次说谎的可能?这类谎言的出现,常常与人类或者说所有物种天生的‘趋利避害’意识有关。如果不是感觉到外界的威胁,谁会去编织这些早晚会被揭穿的谎话?然而,不能不提的是很多家长‘喜欢’为孩子们创造这样的机会,或与其说为孩子创造说谎的机会,还不如说创造一次证明家长比孩子有能力的‘游戏’。但凡这类情况,家长都会无一例外的最终揭穿孩子的谎话,不知道家长们心里是否多少有些满足?
其实,“说谎”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动词。在这本书里,我们将这个词作为形容词出现,出现的目的是用它形容那些不真实的语言、行为、感受等。然而,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时候是在接收着来自成人的谎言信息,比如:那些常常说了不算的家长;那些为了疼爱孙儿,担心孙儿受到责难,而为其编制理由的祖父母们等等。
希望家长们可以记住这样一句话:孩子有时说谎,是因为孩子感到心疼或者其他的负面感受,才选择用‘否认’的方式表达。但孩子善于说谎,却是家庭合谋的结果!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