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导致的间歇性寒颤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或发热,多汗,疲劳无力,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部分感染患者发作症状不明显,需要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疟疾临床诊断要点是什么?
1、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2、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
3、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4、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5、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
6、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
7、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
8、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9、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最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如实验室检查能在周围血中查到疟原虫本病即可确诊。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