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嗜睡、意识不清,如何抢救?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就诊前6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时多时少,无明显腹痛。入院行诊刮术采集病变组织送检,病理回报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中度非典型增生。考虑到患者病变恶性可能性大,决定在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以去除病变组织。
【基本信息】女、38岁
【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类型】子宫内膜癌、Ⅱ型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分布性休克
【就诊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就诊时间】2018年5月2日
【治疗方案】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术后进入ICU行辅助通气、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52天
【治疗效果】出院时,患者无腹痛,阴道无流血,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查体提示切口基本愈合,无异常渗出。
一、初次面诊
患者xx自从10年前患者行了妇科手术治疗后(具体手术方式不详),月经就开始不规律,1~2个月才来一次月经,经期也只有1~天,经量也较前减少,开始她以为这是术后正常现象,所以就没有在意,也没有回院复诊。
就诊前6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时多时少,无明显腹痛,拖了一段时间后,她前往外地医院行彩超检查,检查结果回报宫腔内异常回声,但没有进行治疗。就诊前2个月患者又开始出现明显阴道流血,这一次为求进一步诊治, 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盆腔肿物”为诊断收入院。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肿瘤系列、肝肾彩超等以除外器质性病变。因2年前体检子宫附件未见异常,现短时间内宫内异常回声,故不除外恶性病变可能。其中超声提示宫腔为内见10.7*7. 5*7.2cm不均质高回声团,其内见少许彩色血流信号,内伴不规则液性暗区,约6.7*2. 9cm,提示宫颈囊肿,子宫小肌瘤,提示恶性病变可能,因此进一步行了诊刮术采集病变组织送检,病理回报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中度非典型增生。
考虑到患者病变恶性可能性大,决定在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以去除病变组织。麻醉完成后,查看盆腔,可见子宫增大约12*10*8cm,质软,术中冰冻结果示子宫内膜息肉,局灶癌变,术中经过顺利,出血不多,逐层关腹。留置导尿畅,血压脉搏平稳后安返病房。术后病理回报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侵及浅肌层(1/3),子宫平滑肌瘤,慢性宫颈炎。双侧输卵管慢性炎症病变,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
术后第1天查房时发现患者嗜睡,呼叫不应答,血氧60%,血压97/60mmHg,呼吸40次/分, 口唇发绀。立即给予抽血查血常规、凝血系列,并高浓度给氧。同时通知ICU.、心内科、呼吸科医师会诊,协助抢救。给予尼可刹米、洛贝林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然后阿托品0. 25毫克静推,吸痰,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转ICU救治。
入ICU后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补液,美洛西林抗感染、奥美拉唑抑酸,氨溴素祛痰,抗休克液体复苏、改善心肌供血,纠正离子紊乱等支持对症治疗。经系统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无发热及腹泻,脱机后返回妇科病房,给予定时吸痰,勤叩背,定期切口换药后,病情逐渐稳定。
三、治疗效果
因为考虑到患者病变恶性可能性大,所以决定在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以去除病变组织。但是患者术后第一天出现嗜睡,呼叫不应答,于是立马进行了急救措施,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并转到ICU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约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返回妇科病房。
出院时,患者无腹痛,阴道无流血,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查体提示切口基本愈合,无异常渗出。
四、注意事项
1、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避免受到惊吓、避免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活动,同时保持大便通畅,腹部压力过大会引起手术部位的再次损伤。
2、良好的休息及睡眠是身体恢复的保障,建议患者至少全休3个月,期间应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一切顾虑,并且可进行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3、术后禁止性生活及盆浴3个月。
4、术后一段时间,若发现伤口红肿,有硬结疼痛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且术后第1、第3个月复诊。
五、个人感悟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指的是切除子宫体和子宫颈的全部,常见于45岁以上妇女患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等,包括阴式子宫切除、腹式子宫切除、腹腔镜子宫切除等。
由于手术风险较大,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感染、出血、休克等并发症,该患者在术后第2日就出血了呼吸急促、嗜睡等表现,于是立马进行了联合会诊,并开始紧急抢救,好在进行积极抢救,该患者生命体征最终恢复平稳,手术切口也逐渐愈合,避免了严重风险发生。
所以对于进行了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做好监控,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另一方面术后患者和家属也要做好观察,如果出现发热、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切口出血等不适,一定要早期报告开云电子平台,从而尽早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