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抽搐是脑膜炎吗
发布时间:2019-12-06
56171次收听
语音内容:
低烧抽搐不一定是脑膜炎。
婴幼儿常常会在发高烧的时候出现高热抽搐,是由于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会导致脑细胞电活动不稳定容易抽搐。如果在低烧时出现抽搐发作,应考虑是否患有癫痛,是否有脑损伤、脑炎、脑膜脑炎、脑肿瘤、 脑血管畸形等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导致。需要及时到当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做血常规、脑电图、脑地形图、脑磁共振、脑CT、 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如果低热抽搐外还有 脑膜炎其他的症状体征,如头痛、头晕、嗜睡、意识不清、颈部强直等,应首先通过脑脊液检查确定是否有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的病毒培养,区分引起脑膜炎的病毒类型,进行抗病毒治疗,一般采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的药物。同时进行预防脱水、退烧药降温、止痛剂减轻疼痛等针对性治疗。
婴幼儿常常会在发高烧的时候出现高热抽搐,是由于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会导致脑细胞电活动不稳定容易抽搐。如果在低烧时出现抽搐发作,应考虑是否患有癫痛,是否有脑损伤、脑炎、脑膜脑炎、脑肿瘤、 脑血管畸形等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导致。需要及时到当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做血常规、脑电图、脑地形图、脑磁共振、脑CT、 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如果低热抽搐外还有 脑膜炎其他的症状体征,如头痛、头晕、嗜睡、意识不清、颈部强直等,应首先通过脑脊液检查确定是否有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的病毒培养,区分引起脑膜炎的病毒类型,进行抗病毒治疗,一般采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的药物。同时进行预防脱水、退烧药降温、止痛剂减轻疼痛等针对性治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01:51
得了甲流发烧什么时候吃药合适
感染甲流后出现发热,越早用药越好。中医认为流感属于“疫病”,病机为邪热蕴肺、卫气被郁等,可导致发热。临床常用抗流感药物,如连花清瘟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组方中含有的薄荷、麻黄,可帮助散热;含有的贯众、板蓝根等,可清肺泄热;大黄可下排毒火,全方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可改善发热、高热。发烧期间要适当喝水,有助于散热。
03:10
腋下体温37.3正常吗
腋下体温37.3℃是正常值。人体在做测体温的时候,有几种测体温的方式:额头体温、腋下体温、口腔体温以及肛门体温。每个地方的温度有所差别,主要是跟环境因素影响有关系。腋下体温的正常范围是36.2℃到37.3℃。同时人体早上、下午和晚上的温度,一般也有所差异。早上环境温度略低一些,下午、晚上环境温度略高一些,所以环境温度对人体有一定影响。测量方式的影响,测体温的时候额温最低,额头温度比腋下温度低0.2℃到0.3℃。口腔体温也比腋下体温高0.2℃到0.3℃。
03:03
低烧是多少度
谈到低烧以腋温为准,也就是腋下测体温,它的低烧标准就是37.3度~38度之间。最常见的引起低热的病变,像结核、结核的表现就是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纳差,如果有这种上述表现,建议查胸部CT,明确一下诊断,还有一些其他系统的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也可能会引起低热,像感染。还有像甲亢患者,有基础代谢率增高,可能会伴有低热。像一些肿瘤的晚期或有一些血液病,淋巴瘤等也会可能会出现反复的发热。针对于低热的处理,基本上不太建议降温处理,一般是注意多喝水休息。如果体温超过38度5以上,建议降温处理。
高烧流鼻血应该怎么处理
如果有的朋友出现高热了同时出现流鼻血,要分析原因看看高烧什么原因引起的,比方有的就是血液的问题,凝血出问题了,那他的高烧要对因治疗,进行血液病的治疗,同时对症也要进行治疗。如果出血很汹涌,要赶快把血止住,止住以后再找原因,这些常用的方法包括填塞,甚至内镜下找出血点给它进行电凝,这是高热以后引起的鼻出血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让它进行退烧的治疗,把温度要控制,所以总而言之对于这类病人,一定要找到原发病,把发烧的原因找到了,把原发病控制好了,至于鼻子出血如果严重了,有相应的止血方法,通过填塞、通过内镜下的烧灼,都可以很好地进行治疗。如果只是涕中带血,可以使用一些油性的制剂,像复方薄荷油之类的,甚至用香油滴鼻子,改善鼻腔的干燥状态,这个时候,出血也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控制。所以,总而言之对于高烧后引起的鼻子出血,一定要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综合治疗。
01:35
37.5度算发烧吗
37.5度算发烧,属于低烧。正常成年人的体温在36度到37度之间,临床把体温超过37.3度叫做发热。人体体温会随时间而变化,病人最好每天能测4次体温,开云电子平台会根据病人体温的热型,判断发热的原因。发热按照程度分为低热、中等度发热、高热、超高热。低热指体温在37.3~38度之间,中等度发热指体温在38.1度到39度,高热指体温在39.1度到41度,超高热指体温在41度以上。
发热退烧后可以洗澡吗
浑身发烫但是不发烧是怎么回事
浑身发烫但是不发烧中医上称之为阴虚内热。阴虚体质,就是因体内阴液亏少、易生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中医认为,阴虚体质多因久病伤身、内事频繁、过多食用温热香燥之物等造成的,比如:1、阴虚体质的典型表现就是易“上火”,即身体缺水,以致眼干、鼻干、口干、皮肤粗糙、头发干枯等。2、因为“上火”,所以会表现出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等现象。3、容易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小便次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耳鸣、白发等。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阴虚内热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造成:1、与上火有一定的关系。2、经常抽烟、喝酒、熬夜,对于工作狂来说,加班熬夜是很正常的事,但这也正是最大的问题。3、抑郁,人的情绪与此也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4、与自身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平时多喝温开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多吃清淡饮食、避免油炸、烧烤、辛辣食物。多吃败火的食物,如:黄瓜、菠菜、茄子、空心菜、绿豆汤、苦瓜等,但食用时要注意用量,切不可一次吃太多,以免给肠胃增加负担导致腹泻。
发烧了怎么办怎么退烧
发烧了以后,首先是需要去医院确诊发烧的原因的,然后在对症进行治疗,想要退烧的话,可以选择物理降温的办法,还可以服用退烧药物来进行降温,发烧期间的饮食应该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和辛辣。
发烧能吃双黄连口服液吗
发烧后建议去医院通过具体的病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双黄连口服液针对风热型的感冒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针对风寒型的感冒没有效果。一些发烧温度不超狗38.5度的患者可以选择物理的疗法,温度超过38.5度后就要去医院接受治疗。
发热浑身酸痛怎么办
发烧时会出现浑身酸痛、疲乏无力。发烧浑身酸疼如果是低热,建议注意休息,多饮水。如果是中等度以上的发热,体温超过38。5℃,可以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退烧药,也可以从肛门塞入布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退烧栓。这些口服的退烧药或者塞肛门的退烧栓,都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都可以退烧并且可以缓解发烧时伴随的浑身酸疼、头痛。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副作用小,安全性好,大人孩子都能用。另外,发烧浑身酸疼,还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物理的方法来降温。发烧浑身酸疼最主要的还是去医院正规诊治,找到发烧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才可能让发烧浑身酸痛不再反复。同时发热浑身酸痛期间一定要多饮水,注意休息。
低烧不退是什么原因
低烧不退要查明引起低烧原因。发热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低烧指体温在37至38度之间,主要表现是伴有其他症状,比如怕冷、出汗、恶心、呕吐、周身乏力以及夜间或醒后出汗等。感染性发热: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如结核菌感染、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孟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亚急性心内膜炎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等都可以出现低热。在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症状。主要进行抗感染治疗。非感染性低热: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其他原因如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等精神心理原因也会引起中枢体温调节紊乱,造成不明原因低热。主要治疗原发病。
中医退烧的最快方法
对症下药治疗发热,才能够让患者更好地退烧。中医治疗退烧的方法,是根据患病的原因来选择药物的。由于阴虚而出现的发热,可以使用滋阴清热的治疗方法,而因为体热而出现的发热,则可以使用凉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02:27
小孩半夜发烧怎么办
小孩半夜发烧时,38度5以下可物理降温,38度5以上要口服退热药,如果持续发烧,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相对应治疗。孩子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稍有不适就容易引起发热症状。引起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是细菌、病毒入侵,引发呼吸道、肠胃感染,导致发烧。如果夜间发热,首先要积极的降温处理,腋下体温达到38度5以上,要积极应用口服退热药进行降温处理,如果38度5以下中低度的发热,可以考虑物理降温的措施,包括退热贴,或者温水擦浴,甚至洗温水澡。如果持续出现发热的情况,可能还需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相对应治疗。
大人退烧的最快方法
生活中总是会被一些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所困扰,发烧就是很常见的一种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尤其是一些抵抗力差的人士出现发烧的现象更是多见。对于发烧人士来讲,要做好退烧的准备工作,比如多喝水、煮姜糖水、物理降温、严重的话可以吃退烧药等来进行退烧。对于大人来讲,发烧了就说明体内有炎症,要及时的查找原因,尽早的进行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的治疗。
7个月宝宝发烧怎么办
每当到了季节交替的时候,许多婴幼儿都会出现感冒发烧的状况,这让做父母的非常着急。如果7个月左右的宝宝出现发烧的状况,可以给他通过头部冷湿敷或者头部冰枕来降温,而且也要让宝宝多喝些水,不要随意增减衣物,如果持续高烧的话要及时带孩子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