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风险因素既包括内部因素,如人格特质、个人动机,也包括外界因素,如接触使用的网络内容、个人生活环境等。只有充分了解青少年网络沉迷形成因素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干预和防治。内部因素。网络沉迷的相关研究表明,毫无节制地使用互联网的倾向与某些人格特质具有关联性。关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研究发现,一些网络沉迷行为的前置因素和导致个人容易沉迷具有相关性,比如问题行为、网络依赖、心理问题和自控能力等,它们被视为网络沉迷的实际原因而非潜在维度。
现有的研究显示,网络沉迷者的人格特质较多表现为内向型、神经质和冲动型,具有孤独、羞怯、逃避、好斗、敌意,以及缺乏自尊心等特点。而网络过度使用者的这些性格特质也被发现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密切关联。
沉迷网络的个人往往饱受抑郁、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的痛苦。根据不同的上网目标,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即娱乐型和应用型。调查发现,具有网络沉迷的青少年网民倾向于娱乐型,而非网络沉迷的青少年网民则倾向于应用型。个人动机方面,研究表明,与自我调节、社会化和个人满足功能失调相关的个人动机是网络沉迷的高危因素。
外界因素。互联网的一些属性使得网络使用更加容易形成依赖或沉迷,特别是互联网的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等特性可能促使网络使用者容易沉迷其中,特别是那些已经具有某些沉迷症状的使用者或者那些心理脆弱的使用者,这将让他们有更高风险对网络使用产生强迫性。
由于互联网具有社会化的功能,人们花了很多时间在网上进行即时互动,但也可能导致社会疏离和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功能的损伤。过度的网络使用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兴趣,导致与家庭成员沟通的下降、社交圈子的缩小,以及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的增加。
此外,相关研究还显示,家庭沟通的质量与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密切关联,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带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并影响网络沉迷状况。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沉迷与问题行为有一些共同的环境因素,比如父母婚姻关系、父母养育方式、家庭沟通环境等。这些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沉迷可以与一些问题行为结合起来分析,相关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如果面向问题行为的集群,可能比单单只针对某一特定的问题行为,要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