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的小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多少遍,他们总是不肯听,因此常常令众多的父母烦恼。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成为监护人该怎么说呢?两三岁的孩子会听话吗?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是,如果把他们喜欢讨厌各种实物和形象作为外力,他们可以鼓励或阻止他们的行为,因为它们充满了他们纯洁而深刻的感情。例如,孩子们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开云电子平台、毛毛虫、苍蝇、蚊子、狼、熊、刺猬等。根据孩子的感情倾向,有意识地使用这些物体与他们交流,可以进一步加强孩子对这些物体的感情和行为反应。冬天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父亲说:天黑了,孩子们睡觉。蚊子嗡嗡地说:啊,我的肚子饿了,去找孩子们吃吧。冬天,你身上盖着被子,蚊子用力咬,啊这是什么?一点都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歪了。找个好咬的地方吧。冬天听了,老老实实地盖了被子。之后,每次睡觉,妈妈说蚊子又出来吃,冬天就会积极地盖被子。
以孩子为主角的故事
3岁的冬天特别依恋母亲。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都哄不上。有一天,妈妈试图编一个故事,在冬天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说:有个孩子,妈妈给他取了个好名字,叫冬天。但是,这个孩子给自己换了个名字,叫跟屁虫,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虫子跟在母亲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天想:班上孩子们的名字很好。虫子这个名字很糟糕。母亲不在的时候,我已经不哭了。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人称为孩子心中的权威人物。然而,儿童对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时,他不一定能听到你的话,而不是现场的第三方可能被视为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利用这些亲切的人引导孩子的行为,往往很灵活。例如,冬天和夏天洗完澡后,母亲拒绝给他们涂爽身粉。母亲对他说:婴儿洗完澡后,涂上这种粉会感到特别舒服,不再有那种讨厌的红豆。你看,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啊。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很高兴。老师知道后很高兴,思想工作很快就通了。
通过有趣的活动鼓励
俗话说孩子喜欢吃饭,确实如此。一个孩子吃饭可能吃不好。几个孩子一起吃的话,他们会争着吃,争着吃。是菜的香味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孩子们通常喜欢活动,活动的兴趣、竞争和激励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孩子的生活设计成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引导他们的行为。例如,士兵不到三岁就可以自己穿裤子了。看到士兵穿裤子,母亲拍手,说士兵真能干,激起了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孩子的荣誉感比大人强,但简单朴素,功利色彩少。想想用纸制作的红花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没有必要怀疑精神报酬在引导孩子行为中起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改变父母的说话方式,将引导孩子的各种行为的道理与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启发、催促,你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
儿童不能按照监护人的命令进行时,应注意
●经过监护人多种方式的启发,儿童对命令没有任何反应,监护人应注意观察儿童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是否落后,及时发现,及时介入治疗。
●有些孩子在听完父母的要求之前急于做,所以有偏差。
●智力发展没有问题,也能理解监护人的命令,但不想按监护人的要求做,孩子对监护人的话没有兴趣的可能性很高,故意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