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雅:
如果您是熊熊妈妈,孩子看上了别人的东西,会如何处理呢?
巴豆:
因为孩子不是一开始就懂的什么是自己的,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去抢夺,这也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不是孩子没教育好。我会告诉他:“这是俊俊的,请你首先征得他的同意。孩子不会为了这句话放弃自己的行为,我们要抱住他,反复说:这很帅。大多数孩子会因为失望而哭泣。抱起他,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希望那个玩具是你的。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用爱安抚他,静静地接受这个现实,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你也可以引导他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许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可怜的样子。别哭,我们也买一个。”但是我发现即使买来一个一模一样的,他还是喜欢别人那个。这说明他的需求最初是那个玩具,是物质需求,而后来因为得不到,就演化为精神需求了,从得到那个玩具的过程或的心理满足。用物质解决精神问题是无效的。
雅:
还有一种情况,经常让母亲们感到尴尬。例如,在儿童游乐场,孩子长时间不能占用玩具,其他孩子也想玩,旁边的监护人说:不是你们家,为什么不能占领呢?你家长是怎么教育的孩子。”这话让人很难堪。可是要是强行把孩子抱下来,孩子可能又哭又闹。
巴豆:
2岁、3岁的孩子,认为只要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欢的、自己先拿到的,就是自己的,要充分满足了才肯放手。在公共游戏场所,应该遵循谁先拿到就归谁先适用的原则,所以应该尊重孩子的合理权益,先完的玩具,如果没有其他的规定,就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停止使用。如果他想让别的孩子玩的话,一定要感谢他。如果他不愿意,也要尊重他拒绝的权利。如果他的一些父母说,他将来会变得自私和霸道吗?其实,你保护了他的物权,他才能学会不侵犯别人的物权,否则他会变得害怕谦让。别的家长说三道四,那也只好顶住舆论压力,向周围的人表示歉意:“对不起,孩子先玩的,等他玩够了就会下来。请耐心等待。当然,有更好的方法。例如,这个玩具是大家的,孩子们有权玩。每个人玩3分钟。”
这样的时间对等待的孩子也是锻炼,他通过等待培养了意志力,不愿等待可以选择其他的玩具,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被培养出来了。
雅雅:
孩子们打架也是常见的事情,这对妈妈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我见过两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一个孩子可能打了对方,其实打人也不一定,被打的父母马上抱着孩子,露出不愉快的脸,好像受了多少伤。打人一方的家长则抓过孩子的小手打了一下:“叫你打人……还打弟弟吗?你说!让我们谈谈吧。孩子茫然犹豫地说:不打。”两位家长对这件小事的反应带给孩子的其实都是负面的影响。
巴豆:
对。看到父母的行为,就知道孩子的行为是和谁学的。父母通过殴打孩子阻止孩子殴打他人,实际上合理化了殴打的行为,孩子得到的信息矛盾:我不能殴打他人,大人可以殴打他人。一些家长说:我打他,让他知道打人会痛。孩子是孩子,不是微缩的大人,不记得疼痛,也不记得这种因果关系。殴打孩子的监护人通常是为了面子。我在管教孩子。我不是没有修养、纵容孩子的人,而是要求别人的同意。另一方面,监护人的反应也过度,另一方面,你为什么打我的孩子,脸上下不来,有些监护人特别受不了打击孩子打击自己,这种反应可能会影响孩子看别人的方法,估计别人的敌意。同时家长们也心存恐惧,一方害怕自己的孩子发展成为喜欢暴力的“小霸王”,另一方会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不敢反抗的“窝囊废”。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交往方式,处理得好,孩子会从中学习到交往的规则和策略,获得宝贵经验,家长对双方都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