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批评孩子,张开嘴总是否定性的语言:你真的没有出息你真的不争气你真的不要脸……也有讽刺的语言。但是,专家指出,这种恶意的批评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是抑制孩子的错误行为,激发孩子的好行为。专家建议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也要注重艺术。
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教育孩子的经验。一天晚上,妻子悄悄地告诉他,他们家的儿子和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了几家店,被派出所发现了。听完之后,小王怒火中烧,想立刻冲到明明的房间里,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理智没让他这样做。王先生想到,儿子刚11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因此,王先生告诉妻子,对明显的批评要积极引导,体贴他,温暖他,不要用冷淡的语言刺激他,不要骂他。
三天后中午,小王提前下班,儿子也第一次放学回家。因此,王先生把刚收到的《法制报》交给他,上面写着关于少年犯的文章。等儿子看完,王先生趁热打铁,从一只小虫子砸了一条大船谈起,谈起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了1元,明天想偷10元,日后会犯更大的错误……明明听得很认真,却不断点头,这次王先生没有接触到其他事情。
10天后,派出所将明明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300元责令退赔。这个时候,王先生认为面试的时候到了。晚上,王先生单独和儿子直接在当地谈到了这件事。他首先说了如何成为人,遵守法律的道理,最后重心长对儿子说:现在这300元的钱我和妈妈可以为你赔偿吗?但是,有两个人必须记住。一是吸取教训,从那以后绝对不做这样的事情,二是要抓紧时间学习,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吗?”明明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此后,明明真的变了,到了期末,还拿回家一张奖状。
王先生的经历告诉各位家长,批评孩子时也要讲究方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在简明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对此,专家建议家长应注意批评的艺术性。
尊重人格。孩子有过错,应该批评,但人格应该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成年人,被批评人和批评人,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小王才能认真对待孩子。批评可以认真、严格,但这类似于镇痛药,使用多了就无效。
避免当众批评。有些父母误以为在别人面前数孩子,会提高刺激的效果,但最大的缺点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专家指出,王先生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单独进行是非常理想的。
看时机。一旦孩子犯了错误,通常要及时批评。你在等,晚上再说!这个战略是错误的。本来是上午的事,到了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做很多事,那个错误可能会忘记。当然,及时批评也要根据年龄特征和错误性质有时间范围,抓住时机冷处理。王先生的做法就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相互配合。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销,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不同,但口径一致,必须协助默认。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