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儿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这可是这个著名国际赛事自创办以来的最好成绩。在谈到女儿的成才经历时,惯来认为“不打不成才”的胡东振却开始反思: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不会再逼女儿学钢琴。
颁奖典礼结束后,面对来讨论育女心经的人,胡东振说:对不起女儿。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绝对不会让女儿学钢琴。这条路真残酷!社会心理学家张思宁说:胡丁琦最后出名了,但她只是数万名胡丁琦们的幸运者,并不代表父亲教育方式的胜利。胡东振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暴力教育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感、胆小、反抗,甚至心理失衡。严格不等于暴力,培养孩子还是要以引导为主。
不少年轻父母盲目接受前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经验,认为不成才打是有效的教育方法,经常把这个观点用于孩子的教育。这些父母只看到暂时、表面的效果,不分析其危害,考虑到对孩子发展的影响,认为殴打是对孩子最严格的管教,不习惯孩子的表现,只有疼痛才能记在心里。”甚至还指责别的父母:“就是惯着孩子,舍不得打嘛!”
果真如此吗?挨打是痛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记在心里的是什么呢?他们可能记住了父母的凶恶,在感情上和父母疏远了。你最喜欢谁?在为什么喜欢他的调查中,75%的孩子回答为什么喜欢母亲时,重要的原因是不打我。父母知道因为父母的殴打,使孩子在感情上远离父母时,父母难过吗?父母的爱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同样,也有人在学生之间做过关于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民意测试。其中一个问题是,父母打你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a、b、c、恨
如果有50%的孩子的话,就不应该除去我已经不犯了。
但民意测试的结果出乎意料,800份问卷选择改变是零。40%的孩子认为害怕,60%的孩子认为讨厌。
李老师班上有这样的男人,他总是抱怨自己的父母,忽视父母的管教。经过交谈,李老师了解了这样一个情况:男生的母亲爱唠叨,父亲则脾气暴躁,教育方法简单,只要听说儿子表现不好,动辄就打骂,所以他特别害怕老师向他父母“告状”,更恨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地谩骂和殴打。他曾经很烦恼地对李老师说:我也不想让父母伤心,但一想到他们的做法,我就生气要进这个家!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有暴力倾向。
这种种类,作为父母应该好好反省,打在这个时代确实很难立足。打孩子很简单,但结果很严重,这关系到孩子将来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一个从小挨打的孩子,一个心里充满仇恨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会苛刻而冷漠地对待这个世界。
孩子记得挨打的疼痛的味道,有的孩子怕挨打小心谨慎,只有诺诺,有的孩子口服不服,有的孩子和父母抵抗,有的孩子记得脾气暴躁事不能让父母知道。事实上,这使得孩子们更容易说谎和做坏事。
总之,打骂孩子弊多利少,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我们难道不应该舍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