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对待老人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来指导孩子尊敬老人呢?
首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是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事,他能做的父母该怎么办,他该怎么办。
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也可以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练习是加强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把好行为变成习惯,长期保持。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应该处处注意,从小事开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好习惯会逐渐形成。
第三,利用相关节日,启发诱导。
可以利用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对话、拨号、暗示诱发良好行为。明天是××节(××日),该怎么办?如何让爷爷(奶奶)高兴?孩子认真地说: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送奶奶礼物爷爷,奶奶庆祝新年……
to4,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止微杜渐进。
孩子容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经常被感情支配,容易犯错误,经常对老人做不礼貌的行为,如对老人发脾气、掉东西、忽视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大人一定要舍得管教,认真批评,耐心说服,让孩子认识错误。特别是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检查。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最后,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相互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
为此,作为老人,应该平易近人,关心态度温柔的孩子的成长,多和孩子说话,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而高涨。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