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界限-聪明父母的秘密
关键词:#秘密
关键词:#秘密
明确的界限-聪明父母的秘密
孩子长大到2岁,自己逐渐成型,开始挑战成年人的权威。不断提问,积极密集冲突规则和体验结果,孩子可以找到那个年龄典型的行为空间。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底线在哪里。
这个答案具体要简洁。无论是扩大他活动空间的可能还是明确的禁令不可能,都必须前后一致。明确的界限可以提供有些规定必须永远遵守的安全感,帮助孩子适应周围的环境。每个两岁大的小孩都觉得通过按钮打开爸爸的CD音响再关上是一大乐趣。如果有一天父亲禁止大声喊叫,隔一天只在旁边摇头叹气的话,孩子会怀疑他到底不让我玩吗?结果相反,孩子不断开关,直到得到明确的答案。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轻轻打击孩子的手指(以示惩罚),不需要争吵或吼叫,只需要简短而坚定的不可能三个字,加上一个解释就足够了。如果孩子还没有理解或没有行动,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时,每天做同样的动作。
父母在设定清晰一致的边界的同时,也传达了大社会的规范和法令。家庭中的约定越明确,越能期待孩子将来进入幼儿园、学校、职场,就越有信心和别人交往。他会因为想多了解、积极参与,而主动去找界限、结果、原因。通过这种体验得到的理解不仅能为孩子提供安全感,还能帮助孩子抵抗无助感。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平衡点的拿捏。设定界限并长期贯彻,更是对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验。不仅要接受,还要放置,允许孩子有实验的行为空间。如果父母连一点小事都不让步,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
挑战——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个字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个意愿,并协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借以学习自己做决定,同时采取行动。
父母最担心孩子会受伤,尤其在运动玩耍时。不要绊倒、小心不要摔跤、这样碰撞,很痛。父母总是预料到最严重的结果会发生,反而不确定孩子,结果真的摔倒了。行为生物学家邓斯娜柏在她的新书《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要求父母控制自己的忧虑,先提醒危险所在,然后提供解决办法,只有孩子的行为过于冒险时才介入。重要的是要注意孩子,但必须把决定权留给他。这使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适应这个变动的世界。
看一个四岁的小孩削红萝卜、拼装电动火车轨道,父母可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拿刀在手上,而是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很棒,很有用。因为他可以大声说:今天我做饭了。父母等待,充满焦虑的5分钟,孩子可能会经历两条轨道无法连接的挫折和终于完成的喜悦。
孩子需要感觉自己做了什么,在过程中发挥了影响,特别是刚开始看起来不容易。他首先要考虑方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这个方式需要他自己通过尝试去寻找,必要时还可以再复制一次,然后他就会一直记得这个成功的经验。孩子说:我参加了很多事情,想体验新的事情,别人也想成为伙伴。我有贡献,有影响力,我知道怎么找人帮忙,我很棒。
但挑战并不意味着父母给孩子带来新的挑战,推苗助长只会埋没真正的兴趣。邓斯娜柏建议父母不要急躁,不要勉强把孩子拉到某个方向,要有耐心,注意孩子的反应。因为怀疑你4岁的孩子还不会画画,所以每天给他纸和彩色笔是没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欢在脑中画,有些孩子喜欢讲故事或堆积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成年人只需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负担。父母需要的是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信赖。孩子能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地知道“我很好,我没有问题,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很快乐地成长。带着这份自信,请家长重回到沙坑的情景中,重点不在于你的孩子有没有抢回那把小铲子,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因此而产生的内在情绪的改变,并采取一种他认为妥当的态度或行为应对。德国的教育哲学、风格、方法可能与中国有文化和传统的不同,但从另一个角度为中国父母提供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