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中唤醒患者聊天,听起来像是“脑洞大开”的科幻桥段,其实是神经外科中并不罕见的术中唤醒术。
做开颅手术还能醒过来?解读神奇的术中唤醒
所谓术中唤醒,是指在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精确定位脑重要功能区并探询病变与功能区的关系,实施术中唤醒切除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功能区的同时尽可能切除肿瘤。
术中唤醒,可以帮助主刀开云电子平台把握精准切除肿瘤的这个度,在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脑肿瘤。
为什么开颅手术需要患者清醒?因为开云电子平台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快速判断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响到功能区。
功能区控制人的语言、肢体运动等,长在了“功能区”的病灶,如果不能将其切除干净,疗效会下降甚至会很快复发;如果不能精准的切除,可能会伤及正常脑组织,导致大脑功能损伤,使患者出现失语、偏瘫。这就对手术的精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致痫灶血管瘤,年轻小伙频频失语
刚开始的时候小朱每次癫痫发作,左后侧头部就会突然一阵疼痛。“这个时候,看到一个数字和文字,突然就不认识了(失认)。有时候,听别人说话,简单的一句话却怎么也不明白意思(失听)。还没想明白怎么回事,1分钟后,突然就失去了意识。自己醒来也不知道怎么了,每个月差不多都会这样1~2次。”小朱回忆起这些就觉得是在做梦,既真实又“玄幻”。
从2016年开始,小朱的病情出现加重。左侧后头部疼痛一来,10秒后立刻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持续时间也达到10~20分钟。”每次经历都一样,我都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就是觉得全身肌肉酸痛,言语不流利,需要休息好一段时间才能好转”,小朱说,多年患病服用的多种抗癫痫口服药物,效果也越来越差。
小朱家里他的母亲、舅舅都被诊断出患有海绵状血管瘤,有反复头痛、头晕,他的哥哥也有继发性癫痫病史,并之后也被诊断出患有海绵状血管瘤,还为此做了手术治疗。所以,眼看着小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的家人怀疑小朱跟他的哥哥一样,因为海绵状血管瘤出现癫痫。为他做了详细的脑电图、神经心理评估、头部MRI和头部PET-MRI检查,确诊小朱确实是海绵状血管瘤及继发性癫痫,并且血管瘤还伴有出血。
癫痫就是因为在他左侧颞叶的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导致血管瘤周边的脑组织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带,由此引起其癫痫发作,要想解除小朱的癫痫痛苦,就必须要手术把血管瘤切除,同时切除血管瘤导致的致痫灶。
难点:手术极易造成语言功能丧失
手术治疗明确了,但是挑战也随之而来。原来,小朱的致痫病灶位于左脑颞中回后部,从临床症状学及解剖学分析,致痫灶与患者感觉性语言中枢关系密切,手术稍有不慎将会造成患者不可逆的语言功能丧失。丧失语言能力,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24岁小伙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如何在保护患者语言的功能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致痫病灶,成为该手术的难点和重点。手术难度陡然提升,一致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精确定位功能区以及致痫灶和功能区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切除可能会损伤患者语言区的致痫灶时,我们首先将患者从全身麻醉状态唤醒过来,使得患者在手术期间意识恢复,然后手术开云电子平台一边进行致痫灶的切除,台下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开云电子平台则在台下持续与病人进行语言的沟通交流,若在切除病灶时候患者出现语言的卡顿和受阻,则提示切除的脑区有可能损伤语言功能,需要停止切除,最后患者重新进入全麻状态。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出现了宛如科幻大片的,开着“脑洞”对话的场面。最终,经过精心准备,在保证小朱语言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致痫灶,达到了最好的预后效果。
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小朱恢复良好,不仅头痛、抽搐症状完全消失,而且语言情况未受影响,无惊无险地达到了治愈癫痫的目的。
温馨提示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术中唤醒是一项新技术。通常的功能区病变切除手术,一方面难以完全切除病变导致复发率高,另一方面常破坏大脑功能区,使患者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等后遗症。
术中唤醒手术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策略,关键技术是在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精确定位大脑重要功能区并探寻病变与功能区的关系,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边监测边切除”,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
这种技术对主刀开云电子平台和麻醉开云电子平台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神经外科和麻醉科在术前做出非常完善的方案,在手术中还需要两科开云电子平台的默契配合,才能让患者在既感觉不到疼痛,还能谈笑风生,手术后还能不影响脑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