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特别期待宝宝的降临,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是健康的,但是很多宝宝一生下来,父母们就发现宝宝眼球黄黄的,皮肤也是,如果出现这种症状的话,就表明宝宝是患上黄疸了,黄疸是新生儿身上非常常见的病症,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黄疸的知识,那么怎样判断生理性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怎样治疗?
1、判断生理性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多在生后2-3天内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2-4周。
色泽相对较浅,皮肤红润白里透红,局限于巩膜、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关节,很少手脚心发黄。大便颜色可偏黄,检测尿中无胆红素。
生理性黄疸最高值,足月儿不超过12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不过近年有学者建议放宽这个限值。
病理性黄疸多在生后24小时出现,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
色泽相对较深,皮肤萎黄,往往遍及全身,如果患儿手足心均被黄染,往往提示胆红素水平超过12mg/dL。患儿一般情况相对较差,可有睡眠、精神不好、躁动、哭闹不休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核黄疸。
大便颜色根据病因可有不同,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kaiyun全站网页版登陆尿中可有胆红素。病房观察婴儿个体差异很大,上述数值仅限于参考,不必过于拘泥或紧张,需综合判断,必要时咨询儿科开云电子平台。
2、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①早期需要频繁喂哺,而其他人经常建议用配方奶替代,母乳性黄疸宝宝的妈妈更是经常被建议永久性停喂母乳,避免长时间黄疸对宝宝造成永久性损害。
频繁喂哺,从大便排黄,是比较明确的处理方法。事实上,国外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和调查,频繁喂哺母乳的宝宝,因母乳好消化,肠蠕动加快,排便次数多,黄疸消退更快。而早期增加配方奶造成的乳头混淆、奶量下降等结果。
②晒太阳。胆红素能吸收光,在光照和氧化作用下,脂溶性的胆红素氧化成为一种水溶性异构体,能从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事实上日常的昼夜节律光线,即使是室内光,对宝宝的黄疸已经有很多好处了。天气好的时候常带宝宝在阳台和户外走走,最好有树荫或其他障碍物遮挡,那些漫反射的不甚强烈的光线,已经有很不错的疗效了。相比之下,短时间的日光直晒好处不会多很多,害处却很大。有老人会建议给宝宝佩戴墨镜。当然也是不科学的。
③葡萄糖。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国民间多采用葡萄糖退黄,许多医护人员也这么建议。笔者查阅许多文献,并没有找到葡萄糖和去除黄疸有什么特别的关联性。
另,喂哺葡萄糖可引起血糖快速波动,不利于脑细胞发育。此外,喂哺葡萄糖水也会引起婴儿乳头混淆,有可能造成全母乳失败概率增高。因此,这一做法并无任何科学依据,有害而无利,是不可取的。
④益生菌。理论上,增加肠道益生菌,可以增加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的概率,它们最中从粪便排出而排黄,的确有许多研究支持这一做法。而国内外该研究多在喂哺配方奶的婴儿身上进行,添加益生菌可能存在益处;全母乳婴儿使用益生菌的好处,并无权威对照试验数据支持。
⑤如果您的宝宝黄疸指数超过15mg/dL(早产宝宝的警戒值可能更低,如果黄疸出现较快且增长迅速,通常在出生24小时以内出现,具体数值医院有较为详细指征表格),有核黄疸可能或遗留长期慢性损害的风险。
因此开云电子平台可能建议您住院治疗了(当然宝宝个体差异很大,少数宝宝不到15mg/dL就出现早期症状,有的宝宝黄疸指数高达30mg/dL也没有症状,其中也包括早产宝宝。近年来国外医疗干预的警戒值有所放宽。但我国医疗比较保守,通常会积极处理)。
3、新生儿黄疸食疗方法
一、治疗方法
中药方
方剂1:金钱草15g,栀子6g,茵陈9g,甘草3g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
方剂2:茵陈、茯苓各20g,栀子、白术各15g,木通5g
制用法:水煎服。大便干结者去除白术,加大黄5g,枳实5g;发热烦躁,舌质绛红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湿热证
方剂3:黄连、茵陈、云苓各10g,黄柏、黄芩、栀子各6g
制用法:研成粉,用蜂蜜调成药饼。贴于肚脐,外用热水袋温暖肚脐。
适应症:胎黄不退先天不足,气血两虚证。
食疗法
方剂1:蝉蜕0、5g,绿豆5g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
方剂2:鲜蘑菇或番薯适量
制用法:做菜煮汤。食用。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阴黄证
方剂3:冬瓜皮、玉米叶各3g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二、家庭护理
1、婴儿出生后,即应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黄疸退后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早考虑病理性黄疸的诊断。
3、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肚脐部及臀部的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2、注意观察荒诞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剔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及早发现重症婴儿,及早治疗。